藝術治療︱養和資助NGO推藝術及遊戲治療計劃 助學生學習控制情緒

社會

撰文: 梁凱婷

發布時間: 2024/06/11 10:00

最後更新: 2024/06/11 11:59

分享:

分享:

藝術及遊戲治療師鍾雅芬表示,年幼兒童未必懂得用言語表達自己,最重要是「學懂用怎樣的鎖匙打開小朋友的心鎖」。(養和圖片)

養和醫院捐50萬予非牟利機構「開心大本營」,推行「We Are Here」藝術及遊戲治療計劃,為小一至中六面對情緒困難的學童,提供2節精神醫療資助、16節輔導及家長指導;計劃費用全免或減免。治療師稱,遊戲治療有助學生培養情緒控制能力,盼藉計劃服務30至40名中小學生。

養和捐50萬 冀服務30至40人

計劃於今年3月起開展,開心大本營行政總裁、藝術及遊戲治療師鍾雅芬表示,至今已接觸10多名中小學生,學業是他們的主要壓力來源,期望計劃最終服務30至40人。她又指,進行遊戲治療的遊戲室設逾兩百件玩具,如人偶、樂器、沙盤等,而遊戲治療不單是為有情緒問題的兒童而設,強調「情商(EQ)是靠後天培育」,可藉此幫助學生學習控制情緒。

鍾雅芬表示,年幼兒童未必懂得用言語表達自己,最重要是「學懂用怎樣的鎖匙打開小朋友的心鎖」。她指會先為個案進行評估以決定治療次數,如附問卷量化兒童情緒受困的嚴重性及情況,了解兒童成長背景、面對的困難或家長原生家庭等,一般建議進行為期3個月、即10至12次治療,形容過程像「剝洋蔥」一樣。

有受欺凌年幼學生藉投射活動,將自身經歷投射到「大蛇欺負兔子」的情景中,讓兒童「將心裏抑壓的情緒表達出來」。(養和圖片)

她分享,有受欺凌年幼學生藉投射活動,將自身經歷投射到「大蛇欺負兔子」的情景中,兔子認為狀況不公、希望反抗,玩具可讓兒童「將心裏抑壓的情緒表達出來」;又會向個案講述治療故事,內容涉及兒童被毒蚊抓住、感到驚慌,唯一無路可走時,可藉帶來力量的「神奇鎖匙」出動救傷車,而個案可用手指化身故事角色,給予支援,令自己感覺能力感增強,從中化解危機。

下載HKET App,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,睇全方位資訊:

【中下學試題免費下載】  【名校專區升學攻略】

【食物安全超市大搜查】  【職場智慧求生術】